好彩最後都能夠看到十分期待的澳門藝術節-印度古典舞的節目,舞蹈本身當然相當精采,但場地座位的安排實在大刹風景。演出安排在盧家大屋內進行,我相信環境和氣氛都很配合,在印度Varanasi幾乎每晚都會有小型的音樂會和舞蹈演出,演出場地往往都是演出者的屋企,又或者studio、樓房的中庭等,觀眾都是席地而坐。所以在盧家大屋內這麼有氣派的,用來分隔外廳和內廳的雕花木間門作背景相當美麗,再加上空間小,聲音集中,令整件事充滿了凝聚力。但可惜觀眾坐的是一張張死硬硬排列得公公整整的塑膠摺椅,與現場氣氛格格不入。椅子排得前後一致,除了高個子的和坐在前排的觀眾,我相信其餘大部分觀眾都只看到舞者上半身的動作,更不同說看到坐在台面上的樂師。坐在前面的郁一郁身子,坐在後面的又要跟著郁郁,一連串的骨牌效應,觀眾根本無法完全投入安坐看演出,真激氣。當然,要我們這些坐慣椅子的"現代人文明人"全場席地而坐看演出是不可能的,我們沒有像印度人習慣盤腿席地而坐的本事,但既然年年藝術節都會有演出在盧家大家上演,我認為主辦單位需要想想辦法,可不可以做一些可活動的階梯式platform?就以今次演出為例,如果有階梯式的platform,大家唔怕會阻住大家,還可以搭建一個高度低一點的舞台,而前面的觀眾席可以鋪設地毯,讓觀眾自己選擇坐在前面的地上或後面的椅子。古典印度舞蹈精采的地方在於那種細緻、宛如的表現和感覺,觀眾希望地道地欣賞印度古典舞的 subtleness 還是要屁股坐得舒舒服服的,則任君選擇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